北京工业大学王超教授

  11月24日-26日,2025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在安徽芜湖举办。本次大会以“链动产业生态,新质驱动未来”为主题,由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主办,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、芜湖市投资促进中心、芜湖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、芜湖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联合承办,汽车纵横全媒体、中国汽车工业经济技术信息研究所有限公司协办,内容包括1场政企对接会、1场闭门会议、1场大会、4场主题会议以及1场“中国汽车供应链协同创新全国行-奇瑞站”活动。其中,在11月25日下午举办的“大会”上,北京工业大学王超教授解读了“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报告(2025)”。以下内容为现场发言实录:

  尊敬的各位领导、各位企业家、各位专家、汽车行业的同仁们,大家下午好!
  很荣幸在2025年初冬与大家相聚在安徽芜湖,共同参加2025年中国汽车供应链大会。今天,我非常荣幸能代表编写团队,在这里为大家解读这一年度研究成果——《汽车工业蓝皮书: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报告(2025)》。今年蓝皮书的主题非常鲜明,也是我们在座每一位都密切关注的时代命题——那就是“零部件企业的国际化”。在接下来的二十分钟时间里,我将带领大家一同走进这份报告,探讨在全球化新变局下,中国汽车零部件产业如何破局出海,行稳致远。
  在结构上,蓝皮书包含“1个总报告+6大专题篇章”。这6大篇章涵盖了海外市场、政策合规、供应链、企业运营与管理、经验借鉴以及案例分析,共计包含20个报告。我们力求从宏观环境到微观实操,为行业提供一份详尽的“出海指南”。
  我想特别强调的是,在这份报告中,我们提炼出了一个核心方法论——也就是“5C”全球化战略体系。这不仅是本报告的逻辑骨架,更是中国零部件企业走向世界的“五维坐标系”:
  第一是合规,位于最顶端,它是全球运营的基石。在当今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,没有合规,出海就无从谈起。
  第二是供应链,我们的目标是构建“韧性供应网络”。企业不仅要走出去,还要确保在全球范围内供得上、供得稳。
  第三是资本,我们要利用好投资运营模式,通过资本的力量,更高效地撬动全球资源。
  第四是品牌,我们要从单纯的“卖产品”走向“树品牌”,提升全球品牌价值,实现溢价。
  第五是人才,国际化的核心终究是人的国际化,如何构建全球化组织,是我们必须攻克的最后一道难关。
  今天,我不想照本宣科地去按照20个报告一一解读。作为编写组,在长达一年的调研和撰写过程中,我们始终在逼问自己,试图理清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出海最底层的逻辑。
  最终,我们将这本厚厚的20多万字的报告,提炼成了大家屏幕上看到的这四个核心问题。接下来的汇报,也将围绕这四个问题展开:
  第一问:为什么要出海?这是一个关于“动力”的问题。在当前内卷的形势下,出海究竟是“可选项”还是“必选项”?
  第二问:出海去哪里?有什么风险?这是一个关于“方向”的问题。全球不仅有蛋糕,也有陷阱,我们如何识别?
  第三问:企业如何出海?这是一个关于“路径”的问题。这也是我们今天汇报的重中之重,也就是刚才提到的“5C”战略如何落地。
  第四问:经验借鉴。这是一个关于“参照”的问题。不仅看同行,我们还要看看摩托车、手机这些先行行业,不仅要摸着石头过河,更要摸着前人的经验过河。
  首先,我们来回答第一个问题:为什么中国零部件企业必须出海?如果大家看一眼屏幕左上角的那张报纸截图,就会发现2024年车市的十大关键词里,“内卷”和“出海”是紧紧挨在一起的。这绝非巧合,而是当下我们面临的真实处境。
  我们在报告中,将驱动出海的因素归纳为“四股力量”:
  第一股力量,是来自国内的“内部推力”。坦率地讲,这是一种“生存的推力”。国内市场已经卷到了极致,价格战严重挤压了利润空间。为了寻找新的增长极,企业不得不走出去。
  第二股力量,是来自客户的“强大引力”。这是一种“必答题的引力”。现在的全球主机厂,对供应链安全有着极致的追求。他们明确提出了"In Region, For Region"(在区域内,为区域内)的战略。这意味着,如果你不能在他们的工厂旁边配套生产,你可能就会失去这个客户。
  第三股力量,是来自全球产业的“外部拉力”。这是一种“时代的拉力”。百年未有之汽车大变局,核心就是电动化和智能化。而这恰恰是我们的强项。全球市场的电动化转型,为我们腾出了巨大的体量增长空间,这是极其宝贵的结构性机遇。
  最后,也是最重要的一股力量,是我们“自身的能力”。这是一种“底气的支撑”。今天的中国企业出海,不再是几十年前单纯靠卖苦力、拼低价。我们现在拥有的是极致的成本效率优势,以及全球领先的技术与生态优势。
  接下来我们看第二个问题,出海的市场和风险在哪里?我们编写组没有查到全球汽车产业集群数据库,于是我们构建了这样的数据库。这张全球布局图非常直观。中国企业的出海不是随机的,而是高度集中的。我们的布局,是紧紧跟随全球汽车产业的核心集群展开的。
  当前,我们看‘三大核心板块’:北美集群、欧洲集群、以及亚太集群。同时,我们也要看到新的趋势,像南美、非洲这样的新兴市场,以及广阔的‘一带一路’沿线国家,正在成为我们开拓的新热点。
  在报告中,我们对每一个市场都进行了深入分析。以北美市场为例,北美是规则最复杂、壁垒最高、最具挑战性的市场。它正在用政策,强迫所有企业的战略,从我们熟悉的‘出口导向’,彻底转向‘投资导向’。这种转向,尤其集中在‘墨西哥-北美一体化’这条路径上,以及动力电池、电驱等我们的优势产业上。
  今天的北美市场,不再是一个自由市场,而是由两套‘游戏规则’在主导。第一套规则,《美墨加协定》。USMCA就是‘高门槛’。它的核心非常明确:整车/零部件零关税?可以。但你的‘区域价值含量’必须高达75%。它甚至对工人的时薪、对用的钢铝都做了严格规定。这就意味着,‘把墨西哥当成简单组装厂’的时代,彻底结束了。如果说USMCA是‘普遍设限’,那么第二套规则——IRA法案,就是‘精准打击’。它表面上是用7500美元的高额补贴来推动‘绿色’转型。但它真正的杀招,是补贴背后的‘FEOC限制条款’。从2024年的电池组件,到2025年的关键矿物……这基本就是专门针对中国新能源供应链的‘绿色壁垒’。在IRA(特别是FEOC条款)实施后,这条路,对我们有优势的新能源、电池等核心领域,基本被关闭了。所以,在这两套规则的叠加下,企业(尤其是中国企业)的应对策略,就变得极为艰难。
  中国主机厂在墨西哥的布局规模有限。目前虽有11家中国车企进入墨西哥市场,但仅4家开展实际制造或组装业务,包括江淮、北汽福田、一汽解放和陕汽,其余7家仅通过进口销售。其中江淮表现最突出,是唯一同时生产商用车和组装轻型车的中国企业,2024年产量超2.5万辆。
  从市场份额看,中国车企影响力较弱。中国主机厂本土生产的轻型车仅占墨西哥总产量的0.6%,虽然中国品牌在墨西哥的销量份额达到9.7%,但主要依靠进口而非本土制造。中国企业在重型商用车领域地位相对突出一些。运营模式上,中国车企普遍采用"散件组装"模式,严重依赖从中国进口零部件和预组装套件,在墨西哥仅进行基础组装。这种模式未能建立本土供应链体系,也没有培育本地供应商生态,导致大部分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仍留在中国,对墨西哥工业发展贡献有限。
  中国零部件企业在墨西哥的影响力已超过中国主机厂。2014-2023年间,中国零部件制造商在墨西哥宣布投资金额达79亿美元,占中国对墨汽车行业总投资的37%,而同期中国主机厂投资仅46亿美元。2024年,墨西哥从中国进口汽车零部件127亿美元,占其自华进口总额14.1%,其中电池和发电机出口增长尤为显著。墨西哥汽车零部件市场由少数中国龙头企业主导,包括敏实、德昌电机、延锋、均胜、三花等,它们或跻身全球百强汽车零部件供应商,或为中国行业领军企业。部分企业早在十多年前就已进入墨西哥,多通过收购海外零部件制造商获取技术与市场。近年来,受全球贸易摩擦影响,中国零部件企业调整海外布局策略,选择分区域设厂服务目标客户——在墨西哥设厂主要服务北美汽车制造商。特斯拉为加快墨西哥工厂投产,也积极推动其中国供应商赴墨布局。值得注意的是,中国零部件企业进入墨西哥并非为服务中国主机厂,而是瞄准国际客户,利用USMCA优势应对贸易不确定性。不过,这些企业同样严重依赖从中国进口,2024年墨西哥境内的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从中国进口近20亿美元。
  面对USMCA和IRA的‘精准打击’,以及墨西哥本地政策的摇摆,我们企业在北美的路径演变成了这三种模式。
  首先,路径一,‘传统重资产模式’。这是IRA法案出台前的老路。像福耀玻璃去美国建厂,深度配套北美主机厂。但在FEOC条款实施后,这条路对于我们有优势的新能源、电池等核心领域,(强调)已经基本关闭了。
  其次,路径二,‘借道墨西哥’。这就是我们零部件企业当前的主流路径。大家去墨西哥,不是为了跟中国主机厂,而是为了服务通用、福特、特斯拉这些国际主机厂。但这条路的风险也在剧增。我们原计划的‘主机厂带队、零部件跟随’的‘链式出海’模式,在北美已经遭遇了重大阻力。
  最后,路径三,‘技术授权’。这是极少数技术‘领航者’的特权。比如宁德时代,它凭借‘不可替代’的技术优势,在规避壁垒的同时绑定客户。但这条路,(强调)极难复制。
  我们知道每年都会公布中国TOP100的零部件企业。基于这100家企业名单,我们做了一个企业出海数据库,汇总这些企业在国内的布局情况,以及在海外建厂情况。各位请看这组数据,中国百强零部件企业的全球化进程已相当深入。目前,超过45%的企业已实现海外运营投产,业务遍及全球50个国家。在区域选择上,呈现出明显的“头部效应”:德国、美国和墨西哥是主要阵地,运营投产企业数量均超过30家,这表明成熟的欧美市场及北美近岸基地依然是我们布局的重中之重。扩张热度持续,但风险警钟已敲响。展望未来,百强企业中仍有近40%处于建设或规划阶段,显示出强劲的扩张势头,且选址重心正向新兴市场与近岸制造基地转移。但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,国际化并非坦途。数据显示,国际化进程并非一帆风顺。有9家企业在6个国家出现工厂暂停或取消的情况,主要发生在美国(5家)和德国(3家)。这提醒我们在保持扩张节奏的同时,必须高度重视地缘政治与合规经营带来的严峻挑战。
  从存量布局来看,中国零部件企业已经形成了欧洲、北美、东南亚“三足鼎立”的格局。欧洲以德国及波兰、捷克为代表,依然是我们的强势区域;北美则以美国和墨西哥为核心;东南亚的泰国、印尼、马来西亚正在快速崛起。值得注意的是,企业现在的决策更加审慎,往往先在“东欧”或“北美”这样的大区域内进行广泛评估,再落子具体国家,体现了高质量出海的特征。其次,如果我们看正在建设和规划的项目,趋势非常明显:产能正在加速向低成本和地缘安全区域转移。右侧数据显示,墨西哥是绝对的热点,拥有10个在建项目和6个规划项目,稳居第一,这印证了“近岸制造”的战略重要性。同时,泰国、印尼等东南亚国家,以及匈牙利这样的中东欧国家,也是建设的高频地区。这说明,兼具“成本优势”与“地缘优势”的新兴市场,正成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的下一个主战场。
  我们汇总汽车零部件企业出海面临的风险。第一,是“贸易与政策壁垒”。这可能是最直接的痛感。无论是欧盟即将征收的碳关税,还是美国IRA法案下的补贴取消与高关税,都在赤裸裸地推高我们的成本。第二,是“供应链安全挑战”。现在的供应链已经政治化了。上游的关键矿产面临“资源民族主义”的封锁,下游的高端芯片和智驾硬件则遭遇出口管制。技术“卡脖子”和资源“断供”的风险,始终悬在我们头顶。第三,是“跨国运营风险”。从欧盟的GDPR数据合规,到海外复杂的工会劳资关系,再到跨文化冲突,任何一个细节处理不好,都可能导致运营风险。
  明确了风险,我们来到了最核心的第三问:企业究竟该如何出海?这里的“5C”不再是一个静态的列表,而是一个动态演进的系统。企业出海,必须让这五个要素相互咬合,形成“飞轮效应”。只有当这个飞轮自我强化、转动起来,我们的出海才能从一次性的“短期突击”,变成可持续的“长期主义”。
  首先,我们来谈谈“5C”战略的基石——合规。
  大家看这张图的时间轴。过去几年,中国企业出海面临的挑战,已经从单纯的关税壁垒(1.0版本),演进到了今天集关税、技术、绿色、供应链于一体的“复合壁垒4.0时代”。
  这就好比我们在全球参加考试,但每个考场的题目截然不同:
  在欧洲:考的是“技术与环保”。比如CBAM碳关税和电池法规,门槛极高。
  在北美:考的是“身份与产地”。USMCA协定和IRA法案,核心就一条:必须在当地造,而且不能有敏感实体背景。
  在新兴市场:考的是“换取”。虽然准入相对宽松,但政府越来越要求我们用“投资”和“技术转移”来换取市场。
  面对如此复杂的考题,仅仅靠法务部临时抱佛脚是绝对不够的。因此,我们在报告中提出了一套“全生命周期合规管理体系”。大家看中间的流程图,真正的合规,必须前置到产品的设计研发阶段(比如就要考虑环保材料),并贯穿到生产运营的每一个环节(比如劳工权益和数据安全)。
  为了落地这套体系,企业必须建立“三大支柱”:组织保障、制度流程和数字工具。
  总之,合规不再是成本,而是我们全球化运营的入场券和护城河。
  接下来,我们进入“5C”战略的第二环——供应链(Chain)。
  过去几十年,汽车供应链的逻辑是“效率优先”,哪里便宜去哪里。但现在,逻辑变了,更倾向于“安全优先”。
  我们发现,全球汽车供应链正在断裂并重组为“三大区域供应圈”:
  北美圈:讲究“友岸外包”,高度依赖墨西哥。
  欧洲圈:讲究“绿色转型”,向中东欧转移。
  亚太圈:讲究“成本效率”,依托RCEP整合。
  为了适应这种变化,企业必须实施“四化”策略:即供应来源的多元化、布局的区域化、管理的数字化和生产的柔性化。
  战略想清楚了,具体怎么干?我们在调研了一些成功企业后,总结出了这套“本地化供应链五步法”。请大家注意看这个时间轴。建立一个成熟的海外供应链体系,绝不是一蹴而就的。最后我想强调一点:在海外做供应链,“文化融合”有时候比技术更重要。不懂当地的商业习惯,再好的管理体系也落不下去。
  接下里,我们看海外投资战略。一句话,海外扩张的第一步永远是算好账。我们依据市场的紧迫度和控制欲选择“投资模式”,但必须用一套涵盖税务、资金、风控的“资本组合拳”,来确保我们不仅进得去,更能活得久、赚得到。
  如果说资本是企业的骨骼,那么品牌就是面子,人才就是里子。这两者构成了企业出海的“软实力”。
  请看左侧:这是品牌价值的跃迁之路。过去三十年,中国制造的标签往往是底层的“低成本制造商”。但今天,我们要沿着这个阶梯向上爬。我们的目标是成为顶端的“解决方案领导者”。但这不能一蹴而就,需要分三步走:短期做合规认证夯实基础,中期建技术中心深化价值,长期参与标准制定成为领袖。针对不同市场,我们还要有不同的打法:在欧美打“科技牌”,在日韩打“品质牌”,在亚非拉打“性价比牌”。
  再看右侧:谁来支撑这个品牌的跃迁?是人才。品牌承诺的兑现,最终靠的是人。我们在蓝皮书中定义了一种新型人才——“Glocal”人才。什么是Glocal?就是Global(全球视野)加上Local(本地洞察)。最后,关于软实力:汽车零部件企业要想撕掉“廉价代工”的标签,成为全球受人尊敬的“解决方案领导者”,关键不在于广告投了多少,而在于人。我们需要构建一支既懂全球战略、又懂本地玩法的“Glocal”团队,用组织能力的确定性,来应对全球市场的不确定性!
  最后,我们来到第四问:经验借鉴。首先,我们“横向看”,看看那些已经在全球化舞台上长袖善舞的国际巨头们,能给我们什么启示?我们在蓝皮书中深度剖析了博世、大陆、麦格纳等五家企业,梳理他们的成功基因。此外,我们还分析了摩托车行业出海、手机零部件行业的出海。总之,中国汽车零部件出海,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走“技术向上、品牌向上、服务向上”的高质量出海之路!
  最后,我也想谈谈企业家的担忧。在当前复杂的地缘政治下,我们投出去的真金白银,如果不幸遇到了不公正的待遇,甚至被“没收”或冻结,我们该怎么办?资产安全谁来通过保障?
 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,我特意放上了这张PPT——“安世半导体事件”。这不是一个普通的商业纠纷,而是发生在2025年9月,中国企业在欧美半导体核心圈遭遇的首次系统性“国家安全”冻结。通过这次“关键一役”,我想给在座的所有企业家吃一颗“定心丸”:出海确实有风浪,但我们不是孤军奋战。安世事件证明,当中国企业在海外面临不当限制时,国家既敢于亮剑维护权益,又有能力稳住大局。
  各位领导,各位同仁:这份《蓝皮书》的问世,绝不仅仅是我们编写组的功劳,它是产、学、研各界智慧的结晶。
  在这里,既要感谢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高屋建瓴的指导,也要感谢北京工业大学,以及教育部科技委战略研究基地“国家科技创新高地建设战略研究中心”的学术支持。
  更要感谢一汽、奇瑞等整车企业,以及中信戴卡、万安、亚太等零部件领军企业的深度参与。正是因为有了您们的一线实战经验,才让这份报告真正扎根一线,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底蕴和实战价值。
  中国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国际化征程,已经开始。这份报告只是一个起点,更多的精彩,还在通过我们在座每一位的努力,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书写。
  让我们携手同心,深耕全球,共赢未来!
  (注:本文根据现场速记整理,未经演讲嘉宾审阅)

报道 日程 顶部